以“中国经济:开放与韧性共生长”为主题的2025贝壳财经年会开幕。7月10日下午举办的“智能网联汽车如何重构新生态”分论坛聚焦中国汽车如何巩固和扩大智能网联汽车优势,加速构建产业新生态。
在“车圈圆桌派”环节,嘉宾谈及智能化对燃油车的影响,认为智能化为燃油车的发展赋能,带来了新的机会。
【圆桌嘉宾】
郑新芬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院长
苏琳珂深蓝汽车软件开发总经理
董志华阿维塔科技自动驾驶及座舱总监
张栋林上汽集团大乘用车智能驾驶总监
新京报贝壳财经:智能网联生态是否会加速冲击燃油车退场?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,未来市场格局会如何变化?
郑新芬:有冲击也有赋能。这二者之间并非完全对立或竞争的关系,燃油车也是可以成为智能网联生态的一部分。智能网联生态的引入,会提升传统燃油车的智能化水平,为用户提供智能化功能体验的同时,也赋予车辆产品更高的附加值。若“油电同智”,燃油车可延长其生命周期。
政府需加快路侧基础设施标准化,企业需构建开放的技术合作网络,消费者需接受智能化功能的渐进式升级。最终,智能网联生态将形成电动车主导高端、燃油车聚焦细分的差异化格局。
苏琳珂:从能源本身来说,燃油车有固有、短期内很难被新能源汽车替代的优势,比如在低温下的性能优势以及成本优势。从中长期来看,燃油车还是会有一定的持续生存空间。
从智能化来看,智能化会给燃油车带来一些赋能,虽然燃油车动力系统扭矩控制精度和响应比电机稍差,但通过智能化系统和动力可以解耦。以智能辅助驾驶为例,绝大多数智能辅助驾驶工况偏稳态,基于此,燃油车可以在智能化的加持下找到新增长点和新活力。现在很多政策更倾向于促进消费者关注和购买新能源车,这方面可能是燃油车在品牌和认知上需要突破的点。
董志华:短期来看,其背后逻辑是智能化和补能便捷性对于消费者的诱惑。至少在当下,传统燃油车在补能便利性方面更有优势。但如果聚焦到网联化、智能化领域,新能源汽车有先天优势。因此虽然现在也有一些智能化方案能够兼容燃油车,但实际性能上限是有限制的,主要瓶颈在于能源。
第二方面,燃油车在动力控制方面,发动机的物理限制、控制的平顺性等无法和电动汽车比较。当使用新能源汽车时,无论是否启动智能辅助驾驶系统,其性能上限都会有一些优势。
长期来看,新能源汽车补能问题终究能够得到解决,因此新能源仍是长期发展方向。而眼下消费者在两者之间可能还需要做选择。
张栋林:上汽的智能化发展中并没有完全局限在新能源汽车上,在燃油车领域也有布局。
智能化和燃油车是两个不同的维度。从能源供给形式来看,电气架构的转型对于传统燃油车有一定的代际之差。在中国新能源发展下,国产芯片上车助推了智能化的发展,导致传统燃油车在新技术应用和落地的投入和资源存在不足。长期来看,燃油车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。
另外,中国汽车工业未来一定要走向海外,从全球市场来看,新能源化的普及参差不齐。例如PEHV在海外市场仍是燃油车的概念。真正的智能网联汽车可能是淘汰了手动挡、机械化的东西,向电动化、自动化发展。随着全球化布局,燃油车在全球市场还会保留一定市场份额,但国内汽车市场肯定还是面向新能源。
配查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